第四节 焦虑症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30 | 134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九章 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又叫慢性焦虑症、自由浮游性焦虑症,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焦虑障碍,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一、临床表现

1.广泛性焦虑症

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较多见于40岁之前。

缓慢起病,以泛化且持久、无明显对象的烦恼、过分担心和紧张不安为特征。

①精神方面:过分担心而引起的焦虑体验,是广泛性焦虑症的核心症状,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的内心体验。

②躯体方面:运动不安(患者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搓手顿足或自感战栗),肌肉紧张(多表现为紧张性疼痛)等。

③警觉性增高:表现为对外界过于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眠、睡眠中易于警醒、情绪激惹、易出现惊跳反应。

④其他症状: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惊恐发作及人格解体等症状,但不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2.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伴濒死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突然出现,历时5~20分钟,自行缓解。发作后一切正常、不久后可再发作。

①惊恐发作:患者在进行日常各种活动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感到自己马上就要失控(失控感)、即将死去(濒死感)。一般发作突然,10分钟内达到高潮,往往不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患者意识清醒,事后能够回忆。

②回避及求助行为:在发作时的极度恐惧感使得患者做出各种求助行为。包括向周围人群和医疗机构求救。大约有60%的患者在发作间期因为担心再次发作时无人在侧,或发作时被围观的尴尬,而采取明显的回避行为,如不去热闹的地方,不能独处,甚至不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③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会一直担心是否会再次发作、什么时间会再次发作、下次发作在什么地点等,从而在发作间期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害怕等明显的焦虑情绪。

二、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

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和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等方法。在CBT中常用的技术有心理教育、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系统脱敏、暴露、认知矫正等。

2.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治疗:

主要有苯二氮类药物具有明显的缓解焦虑的作用,能改善焦虑情绪、缓解肌肉紧张、促进睡眠。

临床上常选用中长效药物(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治疗剂量。维持2~6周后逐渐停药,以防依赖。一般停药过程不应短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

(2)抗抑郁药物治疗:

主要是SSRIs和TCAs,具有抗焦虑和抑郁的作用,已成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常用药物。常用的有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多塞平、阿米替林等。

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应首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睡眠障碍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可以选用TCAs药物治疗,或SSRIs短期合并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广泛性焦虑障碍在药物治疗有效后需要提供长期治疗,往往需要维持治疗至少在1年以上,然后逐渐小剂量减药,直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