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12 | 1352 次浏览 | 分享到:
(1)循环与呼吸方面:临终病人多有循环和呼吸功能减退。常表现为脉搏快而弱、不规则并逐渐消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病人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表浅,可有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出现呼吸困难,多有痰鸣音等。
(2)饮食与排泄方面:病人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便秘及口干、脱水,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护理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完整照顾,以控制病人症状,缓解其痛苦,保护其自尊,提高生存质量,使临终病人平静、安宁、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同时减轻临终病人家属的精神压力。

一、临终病人的躯体状况和心理反应

1.临终病人的躯体状况

(1)循环与呼吸方面:临终病人多有循环和呼吸功能减退。常表现为脉搏快而弱、不规则并逐渐消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病人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表浅,可有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出现呼吸困难,多有痰鸣音等。

(2)饮食与排泄方面:病人常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便秘及口干、脱水,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

(3)皮肤与骨骼方面: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四肢冰凉、发绀、肌张力降低、肢体软弱无力,不能进行自主活动。

(4)面容及感知觉方面:濒死病人常表现为希氏面容,即面肌瘦削、面部呈铅灰色、嘴微张、下颌下垂、眼眶凹陷、双眼半睁呆滞、瞳孔固定。病人视力逐渐减退,视力模糊至丧失。语言逐渐混乱、发音困难。而听觉通常最后消失。

(5)神经系统方面:病人常有意识改变,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6)临近死亡的体征:病人各种反射逐渐消失,肌张力减退、丧失,脉搏快且弱,血压逐渐降低甚至测不到,呼吸困难、急促,出现潮式呼吸、间断呼吸、点头样呼吸等。皮肤湿冷,瞳孔散大。通常病人呼吸先停止,随后心跳停止。

2.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否认期

当病人听到自己患不治之症时,常会说“不,可能搞错了,不是我”。这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此时他们会迫切求医,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是误诊。

愤怒期

当否认无法持续,病人常会愤怒地想“为什么是我?这多么不公平!”经常抱怨挑剔甚至斥责医护人员与家属,变得难以接近或不合作。

协议期

此期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忧郁期

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人产生很强的失落感,甚至有轻生念头。

接受期

是临终的最后阶段。

二、临终病人的护理措施

1.躯体支持性护理

(1)改善循环和呼吸功能:如病人四肢冰冷,应注意保暖,提高室温,必要时用热水袋;如病人呼吸困难,应立即吸氧,以纠正缺氧状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如病情允许,可采取半坐卧位或抬高头及肩,以扩大胸腔容量,减少回心血量,从而改善呼吸困难;对昏迷的病人,可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防止窒息或发生肺部并发症。

(2)促进舒适,减轻感、知觉改变的影响

因听觉通常最后消失,故护理中应注意语言亲切、柔和、清晰,避免在病人床旁讨论病情,以减少不良刺激。如病人视力减退,可配合触摸等非语言性交流,使其感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孤独。

2.心理护理

(1)否认期的护理:既要维护病人的知情权,也不要轻易揭穿其防卫机制,使病人逐步适应。同时,对病人的病情,医护人员及家属应注意保持口径一致。

(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清楚地认识到病人的发怒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正常行为。故应允许病人发怒、抱怨,给病人机会以宣泄心中的忧虑和恐惧;并认真倾听病人的心理感受,理解其不合作的行为,给予宽容、关爱、理解等心理支持。

(3)协议期的护理: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尽量满足其要求,指导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以控制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协助病人完成角色义务,实现病人的愿望,使其充实地度过生命的最后历程,提高生命质量。

(4)忧郁期的护理:护士应经常陪伴病人,更多地给予同情和照顾,允许病人表达其悲哀的情绪。精神上给予病人支持,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可以安排亲朋好友会面,让家属陪伴在身旁等。同时,应注意安全,观察有无自杀倾向,预防意外发生。

(5)接受期的护理:护士应尊重病人,不强迫与其交谈,减少外界干扰,给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继续陪伴病人,并加强生活护理,使临终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