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30 | 2370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 肾小管

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

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

①重吸收功能:主要部位是近曲小管,原尿滤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钾、钙、钠、水都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可分泌氢、氨、肌酐等;排泄钾及外源物(青霉素、酚红等)。 

③浓缩和稀释功能:主要位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尿比重高,尿液浓缩;尿比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

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可以感受肾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

4.肾的皮质和髓质

肾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大量肾单位和许多集合小管,构成肾的实质部分。肾皮质可产生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

此外,当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激素(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分化,使红细胞数目增多和血红蛋白合成增多。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1.输尿管

输尿管是1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起于肾盂,止于并开口于膀胱,全长25~30cm。输尿管全长粗细不等,有3个狭窄部,即输尿管的起始部、跨越髂血管处、膀胱壁内,是结石易滞留之处。

2.膀胱

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有较大的伸缩性,成人一般容量为300~500ml。膀胱的肌层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又称逼尿肌,在尿道口有较厚的环行平滑肌,形成膀胱括约肌(尿道内括约肌)。

3.尿道

尿道是膀胱通到体外的排尿管道。男性尿道起始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尿道外口,成人平均长18cm,尿道全程有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处狭窄,是尿路结石最易滞留处。

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宽、短、直,起于尿道内口,以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长约3~5cm,由于女性尿道宽、短、直,后方又邻近肛门等原因,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感染。

4.排尿

尿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动作称排尿。排尿是一种反射动作,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排尿;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阻止排尿。

二、血尿    

血尿

尿液离心后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

肉眼血尿

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色者,1L尿中含1ml血即呈肉眼血尿。

三、蛋白尿

蛋白尿

尿蛋白持续﹥150mg/d或尿蛋白/肌酐比率(PCR)﹥200mg/g

大量蛋白尿

是指尿蛋白﹥3.5g/24h

四、管型尿

管型类型

常见于

透明管型

正常人偶见,剧烈运动后、肾病时增加

颗粒管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

红细胞管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

白细胞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

急性肾小管坏死

蜡样管型

慢性肾衰竭

脂肪管型

微小病变肾病

五、尿量异常

名称

概念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

正常

1000~2000ml/24h

正常

少尿

<400ml/24h17ml/h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梗阻

无尿

<100ml/24h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尿

>2500ml/24h

急性肾衰多尿期

夜尿增多

夜尿量持续>750ml

肾浓缩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