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12 | 3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血、体液导致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
2.补充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常用于严重贫血病人。
3.补充抗体补体,增加机体免疫力。常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等。

4.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利于止血,可预防及控制出血。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6.排出有害物质。

第二节   静脉输血法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血、体液导致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

2.补充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常用于严重贫血病人。

3.补充抗体补体,增加机体免疫力。常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等。

4.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利于止血,可预防及控制出血。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6.排出有害物质。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一)全血

1.新鲜血

基本保留了血液中原有的所有成分。主要适用于血液病病人,可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2.库存血

指保存在4℃冰箱内,有效期23周的血液。库存血仅保留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且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即出现酸性增加,钾离子浓度越高,因此大量输注库存血,可导致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3.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不需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还可节省血源、防止输血反应。

4.输血方法

(1)术中失血回输:利用血液回收装置,对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的病人,如脾切除、宫外孕等手术,将腹腔内的血液经收集、抗凝、过滤、洗涤后,再经静脉回输给病人。

(2)术前预存自体血:对身体一般情况较好,符合自身输血条件的病人,在手术前23周内,定期反复采集血液保存,待手术需要时再回输。如进行体外循环的病人。

(二)成分血

指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加工成各种高浓度的血液制品,再根据病人治疗需要,有针对性地输入有关血液成分。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方法。优点是纯度高,体积小,可节约血源,一血多用,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便于保存及运输。

1.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指新鲜全血分离血浆后剩余的部分,仍含有少量血浆。适用于血容量正常而需补充红细胞的贫血病人。

洗涤红细胞:指红细胞经0.9%氯化钠溶液三次洗涤后,再加入适量0.9%氯化钠溶液而成。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脏器移植术后、需反复输血的病人等。

红细胞悬液:指全血经离心提取血浆后的红细胞加入等量红细胞保养液制成。适用于战地急救和中、小手术病人。

2.白细胞浓缩悬液

指新鲜全血经离心后所取的白膜层白细胞。要求保存于4℃环境,48小时内有效。适用于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人。

3.血小板浓缩悬液

指新鲜全血经离心后所得。要求保存于22℃环境,24小时内有效。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病人。

4.血浆

血浆是指全血经分离后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为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也无凝集原,且保存期较长。

新鲜血浆:包含正常量的全部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保存血浆:适用于低血容量、低血浆蛋白的病人。

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保存在-30低温下,有效期为1年;应用时先放在37℃温水中融化。

干燥血浆:使用时可加适量0.9%氯化钠溶液或0.1%枸橼酸钠溶液进行溶解。

5.其他血液制品

白蛋白液:从血浆中提取制成,临床上常用的是5%白蛋白液。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病人。

纤维蛋白原:适用于纤维蛋白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人。

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适用于血友病病人。

三、静脉输血法

1.输血前准备

(1)备血: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2ml,与已填写的输血申请单一并送交血库,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静脉输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制品必须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入血浆前须作血型鉴定。

(2)取血:根据医嘱凭取血单取血,同时应与血库人员共同进行“三查八对”,“三查”即查对血液制品的有效期、血液制品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瓶)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的种类及剂量。查对准确无误,护士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方可取回使用。

(3)取血后:血制品从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血制品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导致输血反应;取回的血制品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一般应在4小时内输完。

(4)输血前:血制品取回病区后,在输血前应与另一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2.直接输血法

(1)概念:将供血者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方法称为直接输血法。适用于无血库而病人又急需输血时,以及婴幼儿的少量输血。

(2)用物:在静脉注射的基础上,加数支50ml注射器(根据输血量准备),3.8%枸橼酸钠溶液(每50ml血液中加3.8%枸橼酸钠溶液5ml)。

(3)操作方法

护士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前。

根据医嘱,认真核对病人的床号、供血者及病人的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作好供血者及病人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

协助供血者和病人分别取仰卧位,并露出一侧手臂。选择粗大静脉(多选肘正中静脉),将血压计袖带在供血者上臂缠好,充好气并维持压力在lOOmmHg左右,以阻断静脉血通过。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按静脉穿刺法抽取供血者的静脉血,立即按静脉注射法直接输给病人。操作时需要三人合作,一人抽血,一人传递,另一人输血,如此连续进行。在连续抽血时,不必拔出针头,只需更换注射器,并在更换时放松血压计袖带,用手指压住静脉前端,以减少出血。

输血过程中,应注意从供血者静脉内抽血不可过急过快,向病人静脉内推注也不可过快,并随时观察供血者及病人的情况,倾听其主诉。

输血结束,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压迫片刻至不出血为止。

安置病人及供血者,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并记录。

3.间接输血法

将抽出的供血者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给病人的方法称为间接输血法。

(1)用物:同密闭式静脉输液法,但以输血器代替输液器(输血器的茂菲滴管内有滤网),按医嘱备血液制品,0.9%氯化钠溶液。

(2)操作方法

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齐用物,做好准备,仔细查对。

携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病人合作。

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按密闭式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先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

丙护士再仔细进行“三查八对”,认真核对血液。

打开贮血袋外封口,取出贮血袋,将血液轻轻摇匀,确定0.9%氯化钠溶液滴入通畅后,将贮血袋挂于输液架上。

用止血钳夹住塑料管根部,常规消毒套有橡胶管的部分,拔出输血管插瓶针头,插入已消毒的橡胶管处的中点,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防刺出管外,然后松开止血钳。

调节输血速度,开始宜慢,应少于20滴/分;然后观察1015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需要调节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分,老人及儿童酌情减少。

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血液输完后,再继续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使输血管内的血液全部输完,拔针,按压时间应长于静脉输液,直至不出血。

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输血时间、种类、剂量、血型、血袋号、有无输血反应等。

4.注意事项

(1)采集血标本须根据医嘱及输血申请单,且每次只能为一位病人采集,严禁同时采集两位以上病人的血标本。

(2)库存血输入前必须认真检查其质量。正常库存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红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层界限清楚,无凝块;如血细胞呈暗紫色,血浆变红,血浆与血细胞的界限不清,有明显血凝块,提示血液可能溶血,不可再使用。

(3)输血前、后及输两袋血液之间,应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4)血制品中不能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高渗或低渗溶液、酸性或碱性药物,以防止血制品变质,出现血液凝集或溶解。

(5)冷藏血制品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不良反应。

(6)加压输血时,必须有专人看护,以防血液输完后导致空气栓塞。

四、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开始病人有发冷、寒战,继而体温升高,可达3841℃以上,持续时间由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2.原因

主要与致热原有关,如血制品、保养液或输血器等被致热原污染,导致致热原进入血液,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输血过程中,操作者违反无菌原则,造成污染而引起发热反应。

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发热反应。

3.护理措施

预防:去除致热原,严格管理血液制品及输血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污染。

出现发热反应时,症状轻的病人可减慢输血速度或暂停输血,一般症状可自行缓解;症状较严重的病入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处理。

对症处理:病人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给热饮料,或加盖被;如出现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以便查明原因。

(二)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的过敏反应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其表现轻重不一,一般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可在局部或全身出现,也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可因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2.原因

病人为过敏体质,所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所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献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等。

因多次输血的病人,体内已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此抗体和抗原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3.护理措施

预防:加强对供血者的选择、管理及教育。如不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者;供血者在献血前4小时内,不宜进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可饮糖水或少量清淡饮食;且不宜服用易致敏的药物,以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质。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可在输血前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可减慢滴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

对症处理:如有呼吸困难,应给予氧气吸入;如有喉头水肿并伴严重呼吸困难,应配合气管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如出现循环衰竭,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遵医嘱给药,可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或给予异丙嗪、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

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以便查明原因。

(三)溶血反应

1.临床表现

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一般输血10~15ml后出现症状,分为三个阶段:

红细胞凝集,阻塞血管,出现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疼痛等;

凝集的红细胞溶解,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

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出现少尿、无尿。

2.原因

输入异型血;输入变质血(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药物、血液污染等导致红细胞溶解);Rh因子不合。预防措施: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

3.护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

(四)大量输血后反应

大量输血是指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的血液总量。常见的有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

1.肺水肿(心脏负荷过重)

其临床表现、原因及护理措施与静脉输液反应相同。

2.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如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块瘀斑、手术伤口或切口处渗血、牙龈出血等。

原因:由于长期反复输入库存血或短时间大量输入库存血所引起。因为库存血中的血小板基本已被破坏,凝血因子不足,使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护理措施:如大量输库存血,应间隔输入新鲜血液、血小板浓缩悬液或凝血因子,以防发生出血;密切观察病人出血倾向,注意皮肤、黏膜及伤口处有无出血,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改变。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临床表现:病人出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骤停等。

原因:库存血中含有枸橼酸钠,随病人静脉输血而进入体内,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因此血液输入缓慢不引起中毒;当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进入体内的枸橼酸钠也过量,如病人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未完氧化,即可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降低、血管收缩不良、心肌收缩无力等。

③护理措施:每输入库存血超过lOOOml时,可遵医嘱给予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lOml静脉注射,以补充钙离子,减少低血钙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病人输血后的反应。

4.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因库存血随保留时间的延长,会出现酸性增加,钾离子浓度升高,故大量输入库存血,可导致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五)其他反应

1.空气栓塞

其临床症状、原因、护理措施与静脉输液反应相同。

2.输血传染的疾病

供血者的某些疾病通过静脉输血传播给病人,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对此类反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如通过净化血源,加强供血者的管理,严格检测血液,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

3.细菌污染反应

任何环节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均可导致血液被细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