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骨折处的创口可由刀伤、枪伤由外向内形成,亦可由骨折端刺破皮肤或黏膜从内向外所致。如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不完全骨折:①裂缝骨折:骨质发生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等;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斯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①横形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形骨折;④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干骺端骨折;⑥压缩性骨折;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见于颅骨;⑧骨骺分离。
(三)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压缩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一)全身表现
1.休克:骨折所致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多者可达2000ml以上。
2.发热: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由于血肿吸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有感染的可能。
(二)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2.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一)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以引起肺、脑脂肪栓塞。
3.重要血管损伤:股骨髁上骨折的远折端可能伤及腘动脉,胫骨上段骨折可能伤及胫前或胫后动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折端可伤及肱动脉。
4.周围神经损伤:在神经与骨紧密相邻的部位,如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损伤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损伤腓总神经。
5.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脱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脊柱颈段和胸腰段,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6.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于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筋膜室容积过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病理分期:①濒临缺血性肌挛缩;②缺血性肌挛缩;③坏疽。
(二)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尤其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者。
2.压疮:长期卧床的截瘫和严重创伤骨折患者,骨突部位长时间受压造成血液供应障碍,易形成压疮。常见部位有骶骨部、髋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
4.感染:污染重或软组织损伤重的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感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的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暴力复位、牵拉所致。
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未准确复位,愈合后造成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
7.关节僵硬: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好发于手、足骨折后。
9.缺血性骨坏死:常见的有腕舟骨骨折后近折端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典型畸形是爪形手。
1.血肿炎症机化期:骨折导致骨髓腔、骨膜下和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一般在伤后6~8小时。
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骨痂。这些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在成人一般约需12~24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3.骨板形成塑形期: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这一过程约需1~2年。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正常骨结构。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一)治疗原则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疗骨折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
2.固定:是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恢复肌肉力量,防止发生骨质疏松、软组织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二)常用复位和固定方法
1.复位方法:
①手法复位,其优点是无创伤,不破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缺点是不易达到骨折解剖复位。
②切开复位(手术),优点是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缺点是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2.固定方法:
①外固定:常用的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外展架、外固定器。
②内固定:切开(手术)内固定材料包括:接骨钢板、螺丝钉、可吸收螺丝钉、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加压钢板等。
3.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即骨折对位对线完全良好;
②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③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损伤者下肢短缩不超过2cm;
④成角移位:下肢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矫正,否则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轻微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上肢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旋转功能;
⑤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1.对抗牵引
一般床脚抬高15~30cm以对抗牵引力量。
2.保持有效牵引
随时观察牵引的有效性注意牵引绳是否脱轨,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重锤是否拖地等现象,并及时纠正。
3.并发症的护理
①皮肤破溃、压疮:皮肤牵引之前涂安息香酸酊保护皮肤,出现水疱及时处理,必要时改骨牵引。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整洁,在骨突起处加保护垫,多按摩、擦浴。
②牵引针滑脱:主要是钻孔过浅,重量过大引起骨质撕脱。预防方法选好钻孔部位和注意深度,置量不要过大,颅骨牵引每日检查并拧紧牵引弓螺母。
③牵引针孔感染:保持牵引针孔周围皮肤清洁,防止牵引针左右滑动,在针孔处滴75%乙醇,每日2次,无菌敷料覆盖。如针孔感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针换位牵引。
④足下垂:牵引时足部保持功能位,卧位时足部不要压重物,盖棉被要有护架。
⑤关节僵硬:骨折复位固定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
⑥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呼吸不畅、咳嗽无力等均可引起坠积性肺炎。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拍背,给予雾化吸入等。
⑦泌尿系感染和结石: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和结石。
1.石膏干固前
禁止搬动和压迫,打好石膏后用软枕垫好,在干固前易折断和变形,搬时用手掌托起,严禁手指捏和压迫,以防局部向内凹陷。
2.保持石膏清洁、干燥
尤其会阴部易受大小便污染,在包扎石膏时开窗应大小适宜。在换药之前,用纱布将换药窗口围好,防止换药或冲洗伤口时污染石膏。石膏如轻微污染,可用湿布擦拭,但不要浸湿石膏。
3.观察血液循环和神经
包好石膏后,患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肢体远端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如有疼痛、苍白、冰冷、发绀、麻木时,要警惕石膏过紧,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4.并发症的护理
①压疮:包扎石膏前,加好衬垫,尤其骨突起处加较厚绵垫。包扎石膏时严禁指尖按压,要用手掌托扶。如出现局部持续疼痛,要警惕压疮。嘱病人和家属不可向石膏内塞垫,必要时更换石膏。
②失用性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长期卧床,石膏制动,引起骨质脱钙,疏松。关节固定不动关节僵硬。预防办法是加强功能锻炼。
③化脓性皮炎:长期石膏固定,皮肤脱屑、出汗和石膏摩擦都可使皮肤瘙痒、出现水疱,或用异物伸入石膏抓痒,使局部损伤感染。
④骨筋膜室综合征:两种原因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是骨筋膜内肿胀、出血,压力增高,此种常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另一种肢体包扎过紧,尤其石膏包扎。预防方法是石膏包扎不要过紧,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迅速减压。
⑤石膏综合征:大型石膏或包扎过紧,导致病人呼吸费力,进食困难,胸部发憋,腹部膨胀。预防方法是包扎石膏时适当留有余地,食量不要过多,上腹开窗等。Copyright © 2020 新思路职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rghts Reserved.
执业医师考试,执业护士考试,医院招聘考试,健康管理师,中医推拿师,育婴师,执业药师考试,执业药师培训,执业护士培训,执业医师培训,医院考试培训
0551-65639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