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5-21 | 263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病因

1.苯二氮类:氯氮、地西泮、氟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替马西泮及三唑仑。

2.巴比妥类:巴比妥、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硫喷妥钠。

3.非巴比妥非苯二氮类:水合氯醛、格鲁米特(导眠能)、甲喹酮(安眠酮)、甲丙氨酯(眠尔通)。

4.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1.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较轻,主要症状是嗜睡、头晕、言语含糊不清、意识模糊和共济失调,偶有中枢兴奋、锥体外系障碍及一过性精神错乱,除此之外还可有昏迷、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等表现。

2.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一次服大剂量巴比妥类,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轻度中毒可表现为嗜睡、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发音含糊不清、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等。重度中毒则会出现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由嗜睡到深昏迷。

呼吸抑制由呼吸浅而慢到呼吸停止。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大疱样皮损等表现。长期昏迷患者可并发肺炎、肺水肿、脑水肿和肾衰竭。

3. 非巴比妥非苯二氮䓬类:

①水合氯醛中毒:可有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

②格鲁米特(导眠能)中毒:意识障碍有周期性波动。有抗胆碱能神经症状,如瞳孔散大等。

③甲喹酮中毒:可有明显的呼吸抑制,出现锥体束体征如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等。

④甲丙氨酯中毒:常有血压下降。

4.吩噻嗪类中毒:最常见的为锥体外系反应。

①震颤麻痹综合征;

②静坐不能;

③急性肌张力障碍反应,例如斜颈、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等。

(二)慢性中毒

1.意识障碍和轻躁狂状态:出现一时性躁动不安或意识模糊状态。言语兴奋、欣快、易疲乏,伴有震颤、咬字不清、步态不稳等。

2.智能障碍: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均有明显下降,工作学习能力减退。

3.人格变化:病人丧失进取心,对家庭和社会失去责任感。

(三)戒断综合征

长期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患者,突然停药或迅速减少药量时,可发生戒断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轻重度神经和精神异常。轻者停药12日内出现焦虑、易激动、失眠、头痛、厌食、无力和震颤。23日后达到高峰,可有恶心、呕吐和肌肉痉挛。重者突然停药后12日出现痫性发作(部分患者也可在停药后78天出现),有时出现幻觉、妄想、定向力丧失、高热和谵妄,数日至3周内恢复,用药量大、时间长而骤然停药者症状更严重。

三、治疗原则

(一)急性中毒的治疗

1.维持昏迷患者重要器官功能:

①保持气道通畅:深昏迷患者应予气管插管保护气道,并保证吸入足够的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②维持血压:急性中毒出现低血压多由于血管扩张所致,应输液补充血容量,如无效,可考虑给予适量多巴胺;

③心脏监护;

④促进意识恢复:病因未明的急性意识障碍患者,可考虑给予葡萄糖、维生素B1和纳洛酮。

2.清除毒物:

①洗胃;

②活性炭:对吸附各种镇静催眠药有效,巴比妥类中毒时可考虑使用多剂活性炭;

③碱化尿液与利尿:用呋塞米和碱化尿液治疗,只对长效巴比妥类中毒有效,对吩噻嗪类中毒无效;

④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可促进苯巴比妥和吩噻嗪类药物清除,危重患者可考虑应用。苯巴比妥类药物蛋白结合率高,推荐选择血液灌流。血液净化治疗对苯二氮䓬类中毒作用有限。

3.特效解毒疗法:

巴比妥类和吩噻嗪类药物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氟马西尼是苯二氮䓬类拮抗剂,能通过竞争抑制苯二氮䓬类受体而阻断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4.对症治疗

多数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特别是吩噻嗪类药物中毒。吩噻嗪类药物中毒出现低血压时,应积极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压。必要时可考虑去甲肾上腺素等α受体激动剂。

(二)慢性中毒的治疗

逐步缓慢减少药量,最终停用镇静催眠药。

(三)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用足量镇静催眠药控制戒断症状,稳定后,逐渐减少药量以至停药。具

体方法是将原用短效药换成长效药如地西泮或苯巴比妥。在减药时,每次给药前观察患者病情,如不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言语含糊不清,即可减少5%10%。一般在1015天内可减完,停药。如有谵妄,可静脉注射地西泮使患者安静。

四、护理措施

1.对症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预防肺部感染。

2.对情绪不稳定或者精神不正常的人,镇静药、催眠药的使用方法应严格按照精神类药品管理办法执行。

3.长期服用大量催眠药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应减量后停药。